2025.01.09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廖翊丞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2024 DOER 幕後特輯#10】用文字捕捉那些快要消失的都市故事 —— 專訪「虛構的萬華地方志」團隊

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廖翊丞

文字大小:

【2024 DOER 幕後特輯#10】用文字捕捉那些快要消失的都市故事 —— 專訪「虛構的萬華地方志」團隊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3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本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宗翰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在2021年曾為「臺北都市再生學」的志工,擔任採編、策展的工作,因為這個淵源,他開始對社造產生興趣,希望運用自己的文字能力投入都市行動,於是以「虛構的萬華地方志」作為提案,參與了113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

 

都市故事初探 —— 臺北

臺北島,後正名為「中興新洲」,是位在臺北市西岸淡水河上的沙洲,靠近西門町與大稻埕,於中興橋和忠孝橋下方,面積約為三十公頃,是一塊藏身於都市、被遺忘的小角落。

宗翰與臺北島的相遇,始於2016年1月的冬日,某天他偶然間經過中興橋時,發現了這個距離西門町僅五分鐘步行路程的沙洲,深深被這裡遺世而獨立的神秘感吸引,於是斷斷續續自2016到2018年間對此地進行踏查。

宗翰在臺北島的身影(Source:虛構的萬華地方志,高昊攝)

從宗翰的紀錄可以知道,這片土地自清朝就開始有人使用,是屬於私有地,由多位地主管理,有些農人或對耕作有興趣的人,會與地主租借使用權在上方進行耕種。據說在早期南北交通並不發達的時候,臺北島曾是臺北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地,隨著時代變遷,臺北島慢慢沒落,變為一個低調的存在,成為部份臺北市民的小菜園,少部分人閒暇之餘會在臺北島上租借農地種植蔬果。近年,越來越多人知道臺北島這個地方,進來的人也變多了,宗翰分享道:「以前臺北島上的路還蠻大條的,後來因為人變多,路越來越小,近期也有射箭場在這邊開幕。」臺北島上的變化一直都很活絡,不斷引起宗翰的好奇心。

為了想更了解臺北島發展的歷程,以及在上面耕作的狀況,宗翰在田野調查的時候,遇見了一位在社子島上種菜的大哥,他是一位退休教師,種菜是他的興趣,大哥熱情地與宗翰侃侃而談臺北島的故事,讓宗翰對這裡有更深入的認識。然而,這位大哥並不希望更多人知道臺北島,擔心被打擾,所以宗翰便想到紀錄或許可以用虛實交錯的筆法,在保有匿名性的前提下,以小說方式撰寫臺北島的地方志故事。

臺北島上的中央大道,一名島民正在上面騎著腳踏車(Source:虛構的萬華地方志,高昊攝)

 

臺北島到萬華,行動的擴展與轉向

宗翰最初的提案,是以萬華大理、龍山、西門次分區與臺北島的連結作為切入點,希望以虛構小說的形式進行寫作,紀錄臺北島這個隱藏的都市角落。而隨著計畫的推進,宗翰發現自己與萬華也有情感連結,於是將紀錄的場域擴展到整個萬華地區。對宗翰來說,臺北島和萬華的街道是創作的靈感來源,他關注都市景觀的變化、市井小民的人物故事,與生活中的食物、器物的演變,這些日常的細節在他眼中不只是平凡的景象,而是構成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剝皮寮一隅(Source:虛構的萬華地方志,高昊攝)

今年參與行動育成計畫的行動內容,是宗翰想通過文字記錄或轉譯那些會隨著時間漸漸被忽略的故事,同時與一位熟識的攝影師合作,探索臺北島與萬華的有趣角落,用鏡頭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生活片段,以影像與文章的形式保存下來。宗翰在臉書創辦了「點擊萬華Click Manga」粉絲專頁,陸續將自己的記錄與創作分享出去,他始終認為,這些日常景象或許在未來會隨著時間而消逝,成為一段難以尋覓的記憶,但希望將平凡中所蘊含的真實情感留下來,讓人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以及跟都市的關係。

從中興橋上看萬華(Source:虛構的萬華地方志,高昊攝)

雖然持續地通過文字撰寫觀察心得與故事,不過宗翰經常思考「這些記錄的意義究竟在於什麼?」

或許是給予未來一個回顧過去的機會,也或許是在快速變遷的城市中留下些許不被改變的痕跡。他知道,文字與影像的力量在於能夠跨越時間,使當下的生活片段在多年後仍能被人銘記。宗翰心中的一份信念,正是讓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得以流傳下去,成為未來城市記憶的一部分。即便在臺北島上務農的日常,抑或是日常生活的觀察隨筆,都在宗翰的筆下展現出人情味,讓人們在未來回顧時能夠看到城市的多元性。

南機場整宅景觀(Source:虛構的萬華地方志,高昊攝)

參與行動育成計畫所帶來的轉變與成長

宗翰回想在執行行動時,最印象深刻的困難就是創作小說:「雖然我過往從事文字工作,不過這是我第一次創作小說,需要拿捏虛實的比例以及故事的流暢性,讓我覺得非常困難。即使我很早就把架構、文字內容鋪陳的差不多,可是總覺得還有地方可以寫得更好、更完整,常常修改一個段落就需要花好久的時間。」宗翰很仔細的雕琢字句與故事,希望第一篇臺北島的小說完美呈現,在躊躇不前之際,陪伴員書維給予很多的支持跟鼓勵,宗翰說:「書維一直很支持我,告訴我先做再說,對我的文字很有信心。」最終,宗翰在粉專上發布第一篇關於臺北島的小說,跨出了很重大的一步。

未來宗翰還是持續會在粉專分享他對臺北島、萬華與臺北市的觀察,以有趣的視角,帶大家散步在城市巷弄間。

或許臺北島的故事、萬華的街巷生活最終會隨著時代的轉換而消失,但這並不妨礙宗翰持續以文字的形式將這些故事傳承下去。創作對他而言是一種與城市、歷史與居民的對話,每一段故事都與生活在都市每一個人有所連結。

▶ ▶想要聯繫他們嗎?歡迎私訊官方帳號

Be a DO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odo_is_in_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