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吳曉平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2024 DOER 幕後特輯#11】回首不被遺忘的歷史─專訪《六張犁政治受難者墓區介紹展》被遺忘的居民團隊

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吳曉平

文字大小:

【2024 DOER 幕後特輯#11】回首不被遺忘的歷史─專訪《六張犁政治受難者墓區介紹展》被遺忘的居民團隊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3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本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六張犁地名起源於舊時墾殖地基三十甲、而五甲為一犁,故稱六張犁。

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有許多故事發生。

人們來來去去,卻也有人非自願性地永遠停留在這裡,更成為「被遺忘的居民」。

《六張犁政治受難者墓區介紹展》為1950年代葬身於六張犁墓區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寫下一段不願被回首的歷史,就連許多在地居民都不曉得,原來當年的判刑者被槍決之後,無人認領的遺體,就被送至六張犁山區草草掩蓋。而在展覽幕後的主辦人,是四位主動探求真相的年輕學子─被遺忘的居民團隊。

 

白色恐怖歷史與墓區的當代意義,也是年輕學子想知道的事

「我想知道為什麼我的阿公、阿嬤,聽到政治就很敏感,那些抗拒或假裝不在意的姿態讓我很困惑,直到高中上課老師提及、看了轉型正義相關書籍才知道,原來威權統治時期的台灣曾經有這樣的歷史。」

「我開始去關心那個時期的各種族群與被迫害事件,例如一個泰雅族的家庭,日治時期為了撫番,有些警察會被安排跟原住民通婚…這些事件裡面有好多人的感受。」

「我的爸媽是軍人,其實碰觸這一題習得的感受,與我的家庭組成微微矛盾。我去看了人權博物館的展覽,想知道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關心轉型正義議題,才知道有些歷史真相未明,才開始慢慢認識事件全貌。」

巧瑗、文寧、沛琪和明霈,四位由國文與新聞相關科系組成的學生團隊,對於白色恐怖議題懷有各自的感受與見解,但對於議題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明確共識。於是一起組隊加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13年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Be a DOER」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

計畫初期,為了補充對於白色恐怖的相關知識,團隊參加議題團體舉辦的導覽及講座(Source: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由於團隊倡議的議題十分敏感,行動過程中可能遭遇各種政治立場與關係人反對,因此陪伴員林宛穎也協助成員們謹慎地踏出每一步。計畫初始,加強補充團隊對於白色恐怖的相關知識,列了許多書單與資料指引,幫助團隊更快進入狀況。團隊也認真地參與各種轉型正義相關議題講座,參與了台灣共生青年協會主辦的轉型正義政策討論講座,探討威權象徵主題;也參與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會主辦的四六事件75周年座談,透過講者分享1950年代校園內發生的各種威權事件,瞭解不同時代背景的學校場域內,年輕學子們所遭遇的事。團隊在行動育成計畫中更深入地研究議題,研讀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的相關資料、聆聽轉型正義主題講座、參觀了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並實地到六張犁墓區走訪,以期對相關議題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被遺忘的居民」希望藉由轉型正義展開行動,讓更多人認識白色恐怖歷史(Source: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被遺忘的居民與現居者的距離

六張犁地區與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相去不遠,區域發展的歷史卻鮮為人知。實際開始接觸居民後,團隊發現許多居民不知道原來周邊環境就有白色恐怖地景。因此,除了關注社區內的白色恐怖地景之外,團隊也希望藉由議題行動,邀請更多居民了解自己熟悉的生活場域、認識另一面向的在地故事。

團隊將工作內容聚焦在實體(眼睛可以看見的歷史),展開一系列的訪談與網路調查,觀察當地民眾對相關議題的理解與觀感,整理出下列三種類型的居民想法:

 

  • 1/知道當地有墓區,但只有掃墓時會上去。
  • 2/知道當地有墓區,但印象還停留在搬遷以前,以為遷墓之後就沒有了。
  • 3/知道當地有墓區,但基於一些立場,沒有正面承認墓區內有政治受難者。

團隊進一步訪談調查發現,六張犁居民雖然知道附近有墓地存在,但卻並不知道墓區的組成比想像中複雜,還有極樂公墓、回教公墓,以及團隊關注的政治受難者墓區,或是因為很久沒有前往,對現況認知有所出入。也有另一部份居民,對於白色恐怖歷史採取否定態度,認為政治受難者是後來加諸的事。

「實際與居民面對面訪談的時候還好,比較多居民對墓區狀況不清楚。但是在網路上的貼文,底下留言的火藥味就比較重一點。」談起意見蒐集的過程,巧瑗有著超乎年齡的穩重與淡定。「我們蠻感動的是,有些網友會在留言底下幫忙澄清,有些平常就有在關注議題的人也會貼一些資料補充說明,所以有些居民是會站出來幫忙說話的。」

 

將過往歷史轉化為可被探討的故事

初步梳理在地居民的想法意見之後,團隊開始繪製墓區地圖,本來設定以走讀導覽方式展開行動,但考量地形不易行走,對長者不便,因此決定以展覽的形式讓民眾認識六張犁墓區。但是,在展開行動之前,還有許多困難等著團隊一一釐清克服:要怎麼處理白色恐怖的敏感議題,才能呈現這些複雜的歷史?展覽受眾是誰?應該採取怎樣的表達方式,呈現的姿態才更恰當?

團隊反覆思索後,決定將受眾鎖定在熟悉的年輕族群,特別是高中生或大學生,希望藉由展覽呈現引發年輕人探討土地自決權與言論自由的轉變歷程。方向定位明確了以後,便開始著手研擬實行計畫,撰寫企畫書。在呈現的姿態上,團隊有意識地避免過於活潑的呈現方式,讓議題以沉重卻具有反思性的角度傳遞,結合不義遺址的歷史背景,設計《六張犁政治受難者墓區介紹展》。團隊充分發揮效率分工,分別繪製六張犁手冊、製作展覽布條,並邀請兩位資深的講師進行相關主題的講座。為了讓活動兼具線下線上佈達功能,團隊也開始經營 IG 帳號,將展覽活動的消息發布出去,並實地走訪店家與其洽談合作,讓活動線下線上具備,透過專業的講座,與活潑的手冊互動,讓展覽更加深入人心。

團隊繪製可愛的文史地圖,與店家洽談宣傳合作,讓小幽靈導覽員帶大家認識還不熟悉的六張犁角落(Source: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團隊將半年來的行動成果展示於山腳下的土地公廟,團隊有意識地避免過於活潑的呈現方式,讓不義遺址議題以沉重卻具有反思性的角度傳遞(Source:街道案子有限公司)

 

聆聽他人的故事,成就自己的事

行動育成計畫一路走來是否艱辛?團隊不以為苦,反而還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很享受做計劃過程。貼文被炎上是一種磨練!」巧瑗說完,明霈也附和「活動前培訓,還有訪談技巧工作坊和任務包指引,總算是從無到有完成了活動。」文寧也說,「很開心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前輩。不管這件事是否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否能去聆聽他人的故事,體會他人的痛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某天或許是大家也來同理我,來聆聽我的聲音,這也是我們想促進大家都去理解相關議題的原因。」《六張犁政治受難者墓區介紹展》從個人的學習,到團隊的合作,再進一步凝聚社會的公民意識,使我們藉由年輕一代的社會觀察視角得到提醒:莫忘那些人、還有那些歷史教導我們的事。

▶ ▶想要聯繫他們嗎?歡迎私訊官方帳號

Be a DO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odo_is_in_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