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吳曉平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2024 DOER 幕後特輯#8】用鏡頭背後的溫柔力量,營造台北的第二個家─專訪《拾九影像》巷弄內的貓團隊

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吳曉平

文字大小:

【2024 DOER 幕後特輯#8】用鏡頭背後的溫柔力量,營造台北的第二個家─專訪《拾九影像》巷弄內的貓團隊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3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本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台北,是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嗎?

下班時段的林森北路車來攘往,閃爍著喧囂的霓虹燈,路邊的「第二人生雞蛋糕」攤車燈號也已亮起,準備訴說下一個人生故事。而這次故事的主角,是台南囡仔─楊如意。

憑著對影像的熱情與過去教導長者影像課程的社區經驗,如意隻身來到台北工作,夢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品牌。來台北不久,如意就加入了「113年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Be a DOER」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以林森北路的「新興社宅」作為影像紀錄場域,協助身為社宅住戶、同為計畫夥伴的「第二人生雞蛋糕」采采,開始研究新興市場轉做社宅的居住議題,帶來別於以往的行動方案。前後經歷了新興社宅居民大會、為孩子舉辦的攝影活動、社宅居民倒數日曆,以及社宅入口影像展等多元內容。時至年末,行動育成計畫終於告一段落了,如意回想來到台北至今以來發生的各種歷程,一開始真的不太如意。

「我來台北的第一個禮拜就加入行動育成計畫,課堂上,老師要我們寫喜歡台北的哪個區域,夥伴們很快就寫下許多地點,而我卻連自己在哪裡都搞不清楚……真的好想放棄、好想回家。」細數從3月離開台南到10月行動育成計畫結束,短短6個月期間內,如意就經歷了找房子、搬家、換工作、加入行動育成計畫、社區田野調查、資源盤點、展開行動,堅持到最後一刻才終於完成計畫。傾聽著壓力湧現的如意訴說,采采趕緊遞上烤好雞蛋糕。「謝謝。」吃了一口療癒的雞蛋糕,如意接著說:「我後來寫了台北車站,但是我不知道台北車站在哪裡,只好硬著頭皮問同學這個車站是哪一區、那個夜市是哪一區。我不知道我的歸屬感在哪裡,不知道我到底是台南人、台北人,還是哪裡人。」

我們在林森北街邊聽著如意的故事,也聽見北漂青年充滿共感的心情故事。大家為了什麼而堅持呢?一切都是因為夢想啊。

 

透過鏡頭讓更多人看見地方故事

「我對地方創生、社區營造和青年返鄉一直很感興趣,想用鏡頭讓更多人看見在地的角落故事。」初來台北的如意,很快地因為搬家碰上居住議題,因緣際會來到新興社宅,認識了隱身在林森北巷弄裡的社宅故事。社宅裡住著各種身份的居民,例如:長居在地的老居民、一樓的店家、商鋪,當然也有因為抽籤入住的居民。從走廊挨家挨戶看進窗裡的小天地,收藏著一則則不同的家庭故事,屋內的居住風景,有一部分也延伸到了門外,走廊上有擺不下的沙發、鞋子多得像住了蜈蚣的鞋櫃,也有幾輛泊在門口的腳踏車,與孩子的嘻笑聲一同迴盪在長廊裡。這些豐富的畫面與元素,讓五十年歷史的新興社宅,如同巷弄內的樂園般無比精彩。

提案人如意帶領大家進行攝影工作坊(Source:街道案子)

「我們也發現,社宅內多為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和朝九晚五的家庭,居民回到住處後少有交流,加上過往也沒有大家可以共同參與的活動,即使同住在五層樓的小公寓裡,居民之間彼此也互不認識。」如意的想法與采采不謀而合,因此「巷弄內的貓」與「第二人生雞蛋糕」兩個團隊,在陪伴員Nana的促成下開始合作活動。從此以後,前往新興社宅,成為如意每天下班後的第一件事。如意跟采采一起討論促進居民交流的活動規劃、拜訪家戶、紀錄新興社宅居住歷程、側拍第二人生雞蛋糕攤車開張的影像紀錄、再一起跑去其他社宅參訪交流……這些畫面種種,逐漸成為如意在台北的生活日常。

新興社宅影像展即將開幕,如意在社宅的各個角落貼上海報,為開展做籌備(Source:吳曉平攝)

如意為新興社宅居民設計了攝影課程和影像展覽,而采采為了社宅居民們的居住年限問題,規劃了搬遷倒數日曆活動,兩人精心設計的系列活動,讓社宅住戶開始走出家門彼此認識。居民透過如意的影像製作課程,重新認識新興社宅的區域規劃與內部環境,以及那些平時生活沒注意到的幽微細節,也讓居民看見同住在社宅的其他住戶,以及獨有的角落故事,帶動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氛圍。這些紀錄的影像、還有如意投入在其中的努力,累積出來的每一天,透過畫面作品堆疊,點點滴滴累積成為專屬於新興社宅的展覽。紀錄活動影像的同時,如意也不忘蒐集居民對於社宅的意見訪談,投稿至公視紀錄片專案,邀請更多人看見這棟隱藏在市場裡的社宅故事。

隱藏在林森北小巷弄間的是新興社宅豐富的居民故事(Source:吳曉平攝)

如意投稿公視紀錄片專案《蝸牛空殼》,紀錄新興社宅面臨的搬遷問題(Source:拾九影像)

成就他人的故鄉,找到台北的家

「但是,我的紀錄片停下來了。」如意悄悄地說。隨著社宅氛圍逐漸活絡,采采想找居民成立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挨家挨戶拜訪填單,沒想到居民簽完以後卻反悔了。「這件事情若以紀錄片的觀點來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拍下來,大家一定會很心疼主角的畫面跟故事。可是,我當下卻不敢拿相機出來拍,因為采采已經很難受,為什麼還要去紀錄這件事情……我無法過心裡這個坎。」深夜十二點半收到訊息,如意從新莊家中騎車約采采吃宵夜,相機也沒帶,只是陪采采聊聊天、寫寫徵人海報。溫柔的鏡頭背後,是如意滿滿的關懷與愛,在拍與不拍之間,如意當下已做出選擇──不是躲在鏡頭的對面,而是選擇坐在采采的側邊,陪她一起難過。

「我很幸運,能在台北交到朋友。」聽完如意的話,采采立刻霸氣說道:「你的緊急聯絡人欄位,可以留我的姓名、電話,有什麼需要隨時call我!」兩人在林森北的街邊說著、笑著,讓新興社宅不再是冷漠的都會大樓,而是能撫慰人心、彼此交陪的社區角落。或許在台北實現夢想的路還很漫長,如意卻已找到屬於自己,在台北的第二個「家」。

新興社宅一樓的店家也成為如意和采采、還有外部協力團隊合作的社造據點,熱鬧的新興社宅不減當年市場光景,就像是樓上樓下彼此關照的一家人(Source:拾九影像)

 

▶ ▶想要聯繫他們嗎?歡迎私訊官方帳號

Be a DO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odo_is_in_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