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撰文/標線改造臺灣路 劉冠頡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里裡外外 / 都市。觀察筆記

《標線改造臺灣路》上篇:臺灣都市街道的現況與問題

撰文/標線改造臺灣路 劉冠頡

文字大小:

《標線改造臺灣路》上篇:臺灣都市街道的現況與問題

《標線改造臺灣路》系列篇

村落之聲請到《標線改造臺灣路》的執行人劉冠頡,進行對臺北市路況的觀察,以交通的角度探討都市空間,並參考國內外案例進行一系列的分析。

| 缺乏工程標準的臺灣道路

2024年4月3日地震之後,國外的媒體也報導臺灣的建築是耐震程度非常強。耐震設計工程規範一直有在演進,每一次的地震都促使規範更新,尤其是921地震。總而言之,每次的地震災害都可能促使地震技術規範的更新,但臺灣的道路工程,在每一次的車禍事故之後,依然沒什麼變化,距離上次大更新已經超過50年了。

臺灣的設計規範問題有多大呢?簡單講就是,你拿臺灣的道路工程規範所設計出來的路,拿去跟日本、香港、美國、新加坡或是歐洲等地方的工程規範比較,會發現我們的路,以他們的標準來看,根本就完全不及格,別說60分了,可能連30都沒有⋯⋯

如行穿線很多設計沒有考慮路口轉角的設計流程,就直接退縮,結果導致行人被引導至更危險的地方過馬路,或是不解決路口行車視線的遮擋問題,反而希望以增設紅綠燈減少車禍發生率,加上道路圖面的錯誤,進而衍伸成道路設計的問題等等。

在臺灣,交通事故是被視為「意外」,出事了都是運氣不好,或著問題都是駕駛人的錯,鮮少人會去在乎道路設計是否出了問題。如果臺灣也把地震樓倒當作是運氣不好,過去沒有從每一次的教訓,去對建築規範去做更深入的檢討,那麼這次的地震傷亡絕對會更加的慘烈!

我國的「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整個圖例就不正確了

根據上圖調整之完整圖例(劉冠頡繪製)

| 對於騎樓與人行道的誤解

騎樓的設計是提供人行走、避雨避陽的空間,有人會用這個理由,去支持「有騎樓所以不需要人行道」這個論述。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不管有無騎樓,人行道是必須的」。來問個最簡單的問題:「騎樓誰維護與設計?」

人行道是一種公共設施,這之中也包含「設施帶(放電箱、路燈之類)」,所以這個設施應該是要由「政府」來設計與維護。不管是騎樓,或是建物退縮地,只要不是政府能夠自己把關設計的,最後都很容易做到歪掉,公權力也難以阻擋。從下方照片就可以知道,連新加坡這個模範生的騎樓,都還是有高低差了,但外面的人行道都可以保持一定的水準。

設施帶包含:「人行道、路燈、電箱、植栽、下水道、管線」,有時還會有車輛出入口,這些如何在路邊整合,需要去仔細地設計。許多人覺得有人行道無法路邊停車,但透過適當的空間分配,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共存的,如高雄楠梓的德祥路、瑞隆路。

高雄楠梓德祥路

高雄楠梓瑞隆路

目前關於新建人行道,最常遇到的問題應該是這個:「有退縮地、騎樓,為什麼要人行道?」回到上一段,「路燈、電箱、植栽、下水道、管線」,這些東西擺在你家的騎樓你能接受嗎?再來是退縮地、騎樓誰來維護與設計?人行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增加視距(駕駛可以看到的距離)」,有沒有一個經驗:「從巷口出來,但完全看不到橫向來車」的情況,如果有人行道,就不會被建築物擋住,視野就會比較好。所以說「有沒有騎樓」和「要不要蓋人行道」根本沒關係!

臺北市的道路設計問題

| 外側車道(浪費空間的無用設計)

設計者思維:「因為有人可能會違停,所以我們外側車道留寬一點,如果有人停車,還可以從旁邊過去」

使用者思維:「車道很寬,趕快來停車」

研究統計最安全的車道寬是2.8 m~3.25 m,大於3.6 m都是非常不安全的,這樣只會招致亂流。該區為紅線路段,但是又想要為了違規停車解套,設計這種超級寬的車道,只是在暗示駕駛:「我很寬,請來停!」,看看現場就被一堆車違停,整個臺北市一堆這樣的設計,然後車道上下游也沒對齊,直直開過路口會撞到下游路緣轉角。如果真的設想會有人臨停,就好好設計停車彎與車道,不然發生車禍,只會讓人不知道怎麼判斷肇責!

引誘違規的7米寬外側車道(照片攝於臺北捷運中山國中站)

| 更危險的慢車道設計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市區道路,我們總是強調不要設計慢車道。從照片可以看出,慢車道會誘導機車靠右騎,又半強迫的限制公車、汽車只能行駛中線,難以靠右,最後上演機車夾心餅乾,甚至是內輪差事故!

郊區道路交叉路口還有路側停車行為比較少,設計慢車道還說的過去;市區道路設計慢車道根本是增加車禍,最完美的慢車道設計是「荷式慢車道設計」。

很多人說慢車道讓他們騎機車「感覺」比較安全,但⋯

「你以為的安全,其實是錯覺,那只是把危險延後,並且放大罷了!」

被夾殺的慢車道(攝於新生南路,臺大體育館旁)

| 人車互相衝突的號誌設計

臺灣會造成這種各種用路人對立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道路系統設計的問題。當大家在討論「等行人等到都無法右轉」、「斑馬線太長走不完」⋯⋯等等,然後互相吵架時,就落入一個無限迴圈。

如果從整個道路系統來看,就會發現「為什麼人跟車會同時綠燈?」、「為什麼沒有行人庇護島,讓行人一次過這麼長的馬路?」,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就浮出來了!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