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文/ 特雷弗.波迪Trevor Boddy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里裡外外 / 都市。國際經驗

【精選書摘分享】街道規劃-串聯空間的同時,也減少了人之間的互動

文/ 特雷弗.波迪Trevor Boddy

文字大小:

【精選書摘分享】街道規劃-串聯空間的同時,也減少了人之間的互動

飛天遁地:打造假城市

街道的歷史和人類文明一樣悠久,而且比任何其他人造物更能象徵社會生活,人類在這裡發生各種接觸、衝突和容忍之事。人們從前不會想到,街道其實很脆弱。其實北美的市中心街道正受到攻擊,一種緩慢、安靜卻有力的襲擊,發生在地下和空中,在街道上方閃亮的玻璃棧道,也在街道下鋪了地磚的地下道。

從外頭颳著冷風的街道,踏進新的都市地域。入口處有該棟建築物的標誌,此標誌是個身分識別,表示裡頭是與世隔絕的王國,也提醒人們牆後就是私有財產—顯然屬於私人所有,而且是財產。隨著玻璃門緊緊關上,心理狀態也改變了。我們位在內部,受到控制,與他人隔絕開,屬於系統的一部分,是消費者,是詳細的考察者,是巡邏者——這些都是會員身分的特權。搭電梯向上,走下樓,沿著紅磚走廊前進,對沒完沒了的機器嗡嗡聲和機械微風感到麻木。依稀有些令人安心的圖示像公路指引般掠過:資訊站、連鎖鞋店、涓流噴泉、裝飾著霓虹燈的美食廣場。就像編劇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在電影《活人生吃》(Dawn of the Dead )裡,描繪食屍鬼又回到購物中心,「因為那裡是他們生前熟悉的地方」,在郊區長大的這一代,面對新城區各種熟悉的視覺和環境提示,可說是如魚得水。幾乎聽不見的對話片段漂浮在空氣中—抵押貸款、促銷、孩子、照片。而且肢體語言的類型也同樣受限—不能出現緊握的拳頭、激情熱吻、擠眉弄眼、肩膀不動地大步走路。地下和天上的新世界都處在一種愉快麻醉的狀態,如今感覺起來不再新奇,它跟真正的都市街道的節奏和韻律又有哪些差別,也似乎越來越不重要。其他老舊的街道因為不好聞的氣味、風和難以預測的狀態,迴旋成為遙遠又微弱的記憶,如同外頭的煙和雨一樣,霧濛濛的。

過去十年,整個美洲大陸的市中心都出現了新擴充的都市空間。多采多姿的城市如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達拉斯(Dallas)、蒙特婁(Montreal)和夏洛特(Charlotte),都蓋起行人天橋,把分散各處的新大樓連結成一整個系統。

迷宮般的地下道從公共運輸連通到工作地點,不用走到一般街道上,旅客捷運系統滑行在熙攘街道構成的城市上方。這些新的都市裝補術(urban prosthetics)被加在目前市中心的活組織上,剛開始看起來還不錯,另外還需要人工手臂和塑膠管來維持重要的公共功能。有人宣稱它們能夠對付高溫、濕冷等一般街道令人無法忍受的極端環境,感覺像是現有都市空間裡的工具,一種價值中立的擴充套件。

才不是那樣。這些行人通道及它們連通的大樓、購物中心、美食廣場、文化設施提供了一種城市經驗被過濾後的版本,一種經過模仿的都市風格(urbanity)。地下和天上的新步行系統將最基本的都市活動(人在街上走)給排除掉,改變了北美城市的性質。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推測,地下道和空橋形成的新市區帶有特定的都市發展與社會目的。正如我們所見,它們加劇了種族與階級的區分,而且反而使它們本來要修補的狀況更加惡化——公共領域的設施便利性、安全性、環境狀況皆然。過去二十年,針對市區購物中心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斷增長,建構新的步行系統是合理且必然的結果。隨著全球資本重新組合成越來越龐大的整體結構、不動產開發漸漸被少數更大的公司掌控、在種族和經濟區隔嚴重的城市裡,各社會階層之間也很難產生互動,各種建築手法難免也讓新興企業化的北美城市市中心更加封閉、隔絕、單獨。

探索假城市 1:明尼亞波利斯市的空中走廊

明尼亞波利斯市是第一個提議在整個市中心區興建天空步道(當地稱為「空中走廊」﹝skyways﹞),而且把此課題納入都市規畫協商的大城市。一開始是在1959 年明尼亞波利斯市核心計畫(Central Minneapolis Plan)裡提出,該計畫也建議興建尼科萊特購物中心(Nicollet Mall)和各種其他市區改善建設。在這些早期的討論裡,氣候並沒有被考慮進去,反而更在意現代主義的效率和運作,認為天空步道有助於改善明尼亞波利斯市的公民結構。但第一座橋在1960 年代建好後,整個計畫對步道系統的想像更加擴大,空中走廊的概念因而轉變—行人能跟車輛分隔開且有效率的移動變得沒那麼重要,避免極端氣候才是更要緊的。這個轉變跟雙城(Twin Cities)蓋了第一座封閉的郊區購物中心幾乎同時發生。雖說一代代人都習慣了這個城市的街道有風吹拂,還常遇上全美最冷的冬天,不過明尼亞波利斯的人現在都集中到新購物中心去了。在封閉式購物中心出現之前,街道是公認的商業活動發生地。購物中心出現之後,明尼亞波利斯市和聖保羅(St. Paul)就跟很多其他城市一樣,開始經歷一段不怎麼愉快的過程,企圖要在之前地位穩如泰山的市中心區,重新塑造購物中心的環境、社會和商業性格。

空橋一座又一座蓋起來,一個真正的行人徒步網絡,在主要的市中心開發計畫裡於焉成形。政府官員一開始用了些高壓手段讓事情起步,之後明尼亞波利斯的開發商也漸漸受到空中走廊的概念吸引,因為整個市區都是雙層的零售範圍,可以賺到額外租金,還有上方增加的辦公室空間作為容積獎勵,具有誘因。富裕又有企業撐腰的明尼亞波利斯有辦法讓私部門自己建起大部分的空廊路網,不過面積較小又比較窮的聖保羅也不甘示弱,用市政基金興建了自己的橋樑和走廊路網。從建築方面來看,這兩種系統的意象不太一樣:明尼亞波利斯的空橋將周邊建物的覆面、顏色和設計變化延伸到街道上,聖保羅則一再重複一套標準設計。聖保羅眾所周知的單調,跟明尼亞波利斯的民間大雜燴,到底哪個比較有礙觀瞻,可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無論是哪種情況,橋都擋住了景觀和光線,而且永遠改變了雙城市中心街道的品質。
 

*以上內容摘錄自《失根城市》,特雷弗.波迪Trevor Boddy 著,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