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行動育成計畫】不只人類,我們希望讓不同物種在都市裡共生

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字大小:

【行動育成計畫】不只人類,我們希望讓不同物種在都市裡共生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2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112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當我們談到「都市生態」議題的時候,第一個在腦海中閃過的畫面,是人們享受在自然之中的休憩時光嗎?當我們提到生態都市與低碳社區,我們時常聽到的議題包括:適宜的環境規劃能讓都市安全且具有可持續性地發展、綠意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土保持能夠讓空氣汙染及洪水的危害降低等。這些議題大多以人類自身的宜居作為出發點。

從動物的角度出發,以多物種共生的角度來規劃都市其實困難重重。如果要另闢新路推動議題,勢必會面臨人們的關注度不足、對於大眾而言不夠熟悉等困境。然而,這些困難也讓這個議題更值得嘗試。「青年的那些鳥事」團隊從觀察鳥類窗殺現象出發,發現即使是強調生態保育的公園及綠建築,也有許多對鳥類而言暗藏陷阱的設計。「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的負責人感受到使用河濱公園的民眾和河川生態並無交集,野生動物成為大家害怕或驅逐的對象。如果再更細心一些,是否能讓這座都市對於動物更友善呢?112年度兩個團隊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嘗試為這些議題帶來微小卻踏實的改變。

從鳥類窗殺議題開始,透過咖啡廳落地窗得到靈感

「青年的那些鳥事」的團隊成員沛瑜和筱君是大學時期在學生會永續部相識,同樣關注鳥類窗殺議題。提案的起心動念,是因為沛瑜看到了一篇咖啡廳的報導,這篇報導強調咖啡廳有大面的落地窗,陽光可以灑落室內,人們可以坐在室內享受窗外的綠意。然而,他們看到這樣的環境對於鳥類是相當危險的。「我們覺得這是有點衝突的情況,人享受著玻璃帶來的開闊,但是肯定也造成了鳥它們很容易因為玻璃的特性而撞上,然後死亡。」

因此,沛瑜和筱君開始尋找臺北市內可能會發生大量窗殺的地點,在探勘到青年公園的時候,發現公園內的許多建物使用了大面落地窗,成為他們想要實踐計畫的起點。在他們準備好議題及場域時,沛瑜從網路上面看見Be a DOER的宣傳。

他們的願景同時也是初衷,希望人類與鳥類共生。(Source:「青年的那些鳥事」團隊)

關於促使他們提案的動力,沛瑜笑說:「因為我很會拖延!」筱君則補充:「畢業之後很難因為出自於熱情而做某件事情,大多都有目的導向的動機。我自己是因為工作上關注環境或永續議題,所以想到如果能夠在生活中進行(議題推動),透過一邊摸索、一邊執行,就能夠在自己生活的場域發展成類似『生活實驗室』的概念。」在工作之餘,透過彈性的方式累積自身的實作經驗。

以議題出發,如何在社區留下影響?

在今年的行動中,他們在一開始嘗試街訪,用輕鬆互動的方式引發路人對於鳥類窗殺議題的初步認識。而後他們希望可以用一些簡潔的鳥類友善玻璃原則為引子,和臺灣大學窗殺研究小組合作舉辦了共兩場的系列培訓課程。沛瑜提到,由於Be a DOER的期程只有短短半年,所以他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著重於引發參加者們對於窗殺防治的行動想像,以「我也可以做些什麼」作為出發點,想像自身與議題的連結。同時,他們也在活動中設計實際施作鳥類友善玻璃,讓參加者體會投入行動的成就感,這樣也能夠真正留下一些影響,讓社區裡的人能延續這些行動。

青年的那些鳥事:窗殺調查防治培訓成果

活動參加者們一起施作鳥類友善玻璃。(Source:「青年的那些鳥事」團隊)

「青年的那些鳥事」團隊在執行時也遇到一些挫折,原本想要邀請志工隊、清潔人員及社區路人一起參加活動,然而大多數人對於鳥類不感興趣,最後依舊較常與野鳥學會等議題性團體互動。對於在地連結尚不夠深刻這件事,筱君也認為有些遺憾:「我其實還是覺得原本的想法,如果能夠實踐的話,會很貼近我原本的期待。但是後來沒有按照那樣進行,可能也是因為很多不同的考量、時間,或是溝通方式還不夠到位,但我也覺得這些嘗試沒有白費。」

經驗的累積是寶貴的,只要繼續在推廣議題的路上前進,就能夠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修正。他們也收穫了基於議題而與他們互動的新人際網絡,一位在大安森林公園當志工的長輩,在參加完一次活動之後便積極參與後續活動,很希望這樣的概念也能被帶入大安森林公園。

十餘年的行動經驗,造就一呼百應的堅實人際網絡

112年度還有另一個同樣關注都市生態議題的團隊,「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國崧已經在社區營造領域深耕十餘年,好奇詢問他參加Be a DOER提案的起心動念,他提到:「為了繼續精進,只要有跟社區有關的課程,我都會去報名。」然而他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感到有些退縮,覺得身邊圍繞著年輕人,也因此產生離開Be a DOER的念頭,「但我後來就想,我要看這些年輕人都在玩什麼。」他就這樣成為在本屆中與許多後輩分享經驗,大家口中暱稱的國崧大哥。

國崧認為這個計畫很不一樣,過去由於他所經營的團體屬於社區發展協會,因此每年計畫中都可以看見過去的熟面孔,也能夠以三至六年為單位展開社區營造的長期規劃。他認為社區發展需要緩慢但持續地向前進,因此在這十餘年間,他與萬華醫院交涉,開闢後院作為生態花園,撰寫教案引導學生體驗。他也創立了水資源巡守隊,和志工們一起進行水質檢測,已經累積了五年多的數據。由於這些行動,讓大家自然敬重這位理事長,積極參加「新店溪流域生態暨空間討論」活動。

國崧在騰雲陸橋,闡述對於打開這個空間的想像。(Source:「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團隊)

引動更多人,一起想像河濱公園的未來規劃

國崧對生態的關注,是從他在澳洲的生活經驗開始啟發的。他認為在澳洲,人們就算在都市裡也很容易親近自然,而因為這份親近,讓人們認為自己和生態議題息息相關,當有相關議題的時候也可以引發更多人關注。在新店溪畔累積了多年的行動與觀測數據之後,他開始想要將這些資料透過轉譯,讓更多人能夠理解新店溪的特別之處。也因此在112年度Be a DOER提案以騰雲陸橋為基地,在四層樓的梯間規劃語音導覽、靜態攝影、水樣標本、水環境教育等一系列的展覽,加上奉茶及課程訓練功能,希望能夠吸引人們走入陸橋,除了能夠了解新店溪的獨特之處外,也能夠透過人們的實際使用,改善騰雲陸橋目前的窳陋角落。

然而,多層樓的策展需要更長的時間籌備,因此在本屆的期程之中,除了邀請新工處前往探勘以外,國崧更進一步地發想活動,希望能夠蒐集更多在河濱公園的使用者意見,期望未來的改造能促進陸橋與使用者的互動。除此之外,他活用過去習得的影音編輯經驗,製作水環境導覽影片放上youtube,並透過QR Code掃描的簡單操作方式,讓更多年齡層的人們都能隨時享受影音導覽。

從語音導覽變成影音導覽,雖然執行上需要花費更多功夫,也需要整理過去拍攝的影像及加上動畫說明,然而國崧舉了「野狗在河濱組成團隊」的生態情形為例,認為:「如果沒有看見影像的話,你沒有辦法想像這些野狗是多麼聰明,很多人聽到野狗,想像到的畫面就會是很可怕的。」因此為了將自己受到的震撼更真實地傳達給大眾,他仍然堅持執行。

體驗國崧所製作的生態影音導覽:
新店溪水環境語音導覽第一集

「歡迎你當環保衛士,做時代公民」是在影音導覽之中出現的第一句話。在實驗行動的活動當日,人們在看完語音導覽後熱烈地舉手參與有獎徵答,在這些參與之中造就更多時代公民的誕生。國崧大哥仍然有理想,要讓這個特別的空間成為「水環境教育的實驗基地」──學習與體驗新店溪水環境的好地方。

歡迎一同加入他們的行列!

提到未來想要連結的對象,「青年的那些鳥事」團隊認為不用設下專長或議題限制,如果自身專長。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在社區嘗試實踐窗殺防治的話,團隊可以一起分享這半年以來嘗試後的經驗及資源。「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希望河濱公園的愛用者們,如果對於改變河濱有更進一步的動力的話,可以一起從水資源或規劃導覽開始加入,在未來的河濱規劃中加入自己的想像。
 

了解更多和與團隊聯繫
FB:台北社造咖
IG:Be a D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