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7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行動育成計畫】培力機制:以市民做為行動主體,給予後勤支援

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字大小:

【行動育成計畫】培力機制:以市民做為行動主體,給予後勤支援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2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112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延續上一篇總論所提到的「任務挑戰包設計」以及「內部成果媒合會」,敘述我們基於什麼樣的理念所設計、如何執行,以及本屆提案團隊們體驗過後的結果與反饋。

兩項培力方式都是本屆計畫的新嘗試,其中「任務挑戰包設計」是團隊在進入計畫初期,經歷過基礎都市再生議題發想及方案快速設計工作坊後,需要以自身為主體探索社區的指引文件,將社區行動拆解成一項項「任務」。因應本案想要容納多元議題的目標,因此在任務設計上力求包容更多議題、具有通用性,然而在本屆計畫中,依舊有無法適用的情形產生。「內部成果媒合會」於計畫最後舉辦,目的是讓團隊對於後續發展能夠有更清晰的規劃,在本年度計畫結束後仍然能夠延續團體動能,找到持續行動的對應資源。除了廣邀臺北市正在進行社區行動的相關組織蒞臨現場,與提案團隊直接對談之外,也邀請過去參與本案,並且目前依然持續行動中的「學長姐」,期望能透過經驗分享,強化計畫的延續性。

任務挑戰包設計:建構式學習、即時反饋增加動能

建構式學習應用於都市再生行動培力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二:第一是透過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並透過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以達成目標;第二是認知學徒模式,對於未知的領域,學生需要有可以模仿的對象,因此需要先讓學生看過整體的內容後,再將內容拆解成可仿效的架構。

在任務包挑戰階段之前,我們已經透過基礎都市再生議題發想及方案快速設計工作坊,為問題意識打下基礎,在本階段,需要促進提案者們的合作學習,以及提供解構的微小任務,供提案者累積行動進程。因此,透過彙整過去台北市對於都市再生行動及社區營造行動的培力經驗,並參考進入公私夥伴關係時所需彙整的資料,我們設計出本次任務所需完成的內容,並將行動過程分類、將單個任務拆解成單人5小時以內就能完成的微小關卡。

任務卡上會標示任務大標及任務架構,任務架構的目的是讓提案團隊更清楚任務建議的完成順序,以及總覽各階段將會完成的內容大綱。(Source: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以上圖的階段A任務為例,在最剛開始行動的階段,首先需要依據提案團隊自身所抱持的都市問題意識,針對想要落地的地方/空間執行基地基礎盤點,盤點內容應包括地方發展脈絡、人才網絡資源、空間資源,以生產對地方而言更細緻的需求。因此任務設計以基地資源盤點、地方文史基礎調查、地方問題與願景分析共三個方向為主要關卡路線,並以公共設施使用者需求調查為隱藏路線。

為了提供陪伴員培力指引,因此除了發給提案團隊任務包外,也會另外發給陪伴員一份指引文件,提示各任務的基礎培力目標。(Source: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未來議題:修正成更包容多元的指引,增加成果呈現的彈性

由於本案強調將行動落地,因此任務內容內有許多關於「調查地方」的指引。然而如同總論所述,近年來有許多行動者是由他們所關注的議題回頭思考地方,想要讓自己關注的議題在更多地方落地,這樣的團隊比較難有固定的計畫執行場域。

本屆提案團隊「校園空間活化(辦公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身為大學生,回頭看自身的高中校園,發現因為少子化而產生許多閒置空間。因此,他們的行動方案時常是哪一間學校願意接受他們的拜訪、了解他們的想法,而決定行動場域。如果有情況相似的團隊,就較不適用於目前設計的任務挑戰包。因此如何讓任務挑戰包的內容更加包容且多元,是未來必須努力的目標。

內部成果媒合會:邀請不同行動階段的媒合委員

由於社區行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這部分的資源會佔未來執行計畫與團隊發展的大多數。在本屆團隊中也有許多未來目標為政策回饋,或是推動社會議題的團隊,而依據團隊反饋,來自公部門的轉介及政策解說是很有幫助的。因此邀請本案長官、相關法人團體及其他規模較大的補助案的承辦或執行單位,給予本案提案團隊未來發展建議。

以上邀請的媒合委員為指引團隊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最有可能和本屆團隊展開後續合作的則為目前起步三年內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已經有一定的社區基礎,但可能缺乏人力、物力資源,因此邀請目前仍在發展的、本計畫前幾屆之提案團隊,促進未來合作可能。

內部成果媒合會大合照。(Source: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最終除了邀請本案長官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更新經營科(胡如君正工程司、邱于真科長)以及本案顧問(林 事務所林承毅老師、禾拓景觀規劃有限公司陳彥良老師)之外,亦邀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公共參與組社會參與科(黃雅玉科長)、台灣社區營造學會(鍾佳玲經理)、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銀髮服務新創活力中心(陸皓昀、陳映彤)、東吳大學USR(黃秀端教授/主持人)、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吳曉平 小飯)、厝邊味(鄭雅珺)、浪金山(蔡文培)、土角空間(郭又瑄、謝芳諭)、厭學者引路協會(邱莉婷 邱鬧)、林森北消息(劉茜汶 Nana)、集河工作室(曾禹寰、張敏如)。除了讓提案團隊諮詢未來的發展方向、討論合作方案的可能性以外,處於不同社區行動階段的行動者們也可以彼此交流。

未來議題:能為起步1~3年的團隊,再更進一步地做什麼?

在本屆提案團隊離開計畫之後,他們將正式成為起步第1年的團隊,有許多團隊在計畫結束後便會在這裡止步。另外,在內部成果媒合會中,透過與學長姐的交流,我們可以得知起步3~5年的團隊也依舊面臨著資源不穩定、需要依靠多元收入維持行動延續性的困境。最後,為了因應提案團隊累積完半年的行動經驗後,再以行動經驗為基礎與媒合委員進行合作提案,因此內部成果媒合會在9月底舉行。然而在這個時間點,是很多計畫的結案期,而且尚未決定組織明年度的發展方向,因此媒合會更適合的時機點應該是年尾年初。應該要再仔細思考如何能促進媒合的延續性,並讓臺北市各團隊的資源能夠更流通。

在內部成果媒合會中,處於不同社區行動階段的行動者們,以小組方式討論未來發展方向。Source: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接下來,邀請您看看112年度14組提案團隊的故事!

112年度的提案團隊來自於多元背景,也各自有不同的專長及人生故事。在執行計畫的半年內,他們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呢?接下來邀請您往下閱讀,如果您也正準備展開行動,或許能夠在文章中認識未來的夥伴,或是行動的方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