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空間整備實驗計畫】主辦單位與執行團隊後記
本年度台北村落之聲以「台北好好生活」為題,除了在線上進行年度主題的推廣,更透過「空間整備實驗計畫」這項具體的改造行動,實際走入生活情境,探討老建物如何能更貼合實際的居住需求,並發掘它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的潛力。
從大尺度的公辦整維到小尺度的整備計畫
臺北市的住宅中,屋齡 30 年以上的老屋數量佔了全市住宅總數七成以上,為臺北都市空間的主要組成,「自家是否需要都更重建」亦是臺北人在一生中普遍面臨的議題。老舊建築物的數量可觀,但執行都更重建程序所需時間漫長,如何在人口稠密的臺北維持良好的生活空間品質,已是刻不容緩的城市議題。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持續推動整建維護政策,提供老舊建物的外牆拉皮、耐震結構補強和增建電梯等補助。屋子老了需要維修保養壽命才會更長,屋主的生活品質也才能維持,同時也讓市容變得清爽。2021 年起更新處辦理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希望透過示範基地,讓市民感受整建維護快速改善生活環境的效果,也透過社區陪伴員的設置,於第一線與居民討論需求。
「相較於大尺度的公辦整維計畫,整備計畫便是在這個計畫下進行的小尺度實驗行動。」更新處邱于真科長表示,透過密集與住戶的討論訪談,探詢其生活上的需求和期望,以更溫柔輕簡的方式進行空間微調,回應屋主此刻生命階段所需,開啟通往台北好好生活的第一步。
邱于真科長期望整備計畫可讓社區居民對整建維護持積極態度。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透過整建維護,可以更為快速改善老公寓的生活環境。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從陽台看見臺北的城市生活願景
對於整備實驗計畫的期待,不僅僅是老屋翻新,而是希望從私領域著手,也能由內而外地改善公共空間——這是計畫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對城市生活的願景。而在住家空間中,「陽台」正好位於公、私領域交界,具備微小而外顯的性質,只要小規模的工程就能創造出顯著的成果,這份空間上的特殊性使它成為整備實驗計畫的最佳地點。
今年台北村落之聲的執行團隊「雄本老屋」,針對陽台主題進行了全年度的探索與鋪墊,前期著重在陽台的歷史追溯以及相關議題探討與訪談,後期則實際展開行動計畫,走入社區、觀察住戶日常生活真實的需求,進而將團隊老屋空間修繕的專業導入,與住戶一同創造更好的陽台空間。
蕭定雄談起計畫目標,是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宜居。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居住空間的有機編修
策劃本次整備行動的計畫主持人蕭定雄指出「臺灣的建築工程與室內設計大多由專業團隊進行,居民能發揮巧思的地方不多,而陽台是少數能被掌控的空間之一。」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之上,蕭定雄進一步將「有機編修」的概念導入,如果「親手打造居住空間」的本能,是形成違建現象的主因之一,那麼深入瞭解住戶的使用需求,進行「法規內的有機編修」,便是執行團隊透過整備行動計畫為城市生活找到的解方。
在整備計畫執行過程中,親自陪伴住戶、擔任溝通橋樑的專案經理廖翊婷提到,撫遠街李宅與鄭宅的案例中,屋主與執行團隊一同演示了「空間劇本」,以實際動作展現出住戶理想的陽台生活:包括讓晾曬衣物的家務工作更簡易、清早享受日光與茶香的愜意自適、照顧花草時不必費力踮腳的高度,以及午後斜陽灑入,貓咪在女兒牆上發出的呼嚕聲⋯⋯本次的整備實驗計畫,正是依據這些細緻的使用需求,為兩戶人家量身訂製出屬於他們的陽台空間。
實際進行改造前,執行團隊觀察到老公寓陽台普遍有鐵窗鏽蝕、缺乏逃生口等的問題,除此之外,陽台空間時常在承載家務工作的同時,又背負引入室外景觀的期待,因此當植栽、衣架以及儲物櫃都來到陽台之後,使用機能便難以明確區隔,室內採光與通風的條件也因此被犧牲。
老公寓陽台普遍有著鐵窗鏽蝕、雜物堆積的問題。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針對上述問題,在整備計畫中負責硬體空間改造、客製化裝置設計的設計師,透過將屋主的「空間劇本」融入設計,將舊有的外推鐵窗改為隱形鐵窗,在確保使用安全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恢復了陽台原設計中的廣闊視野與朗朗天光。另外,為了收納經年累月堆積的雜物,特別挑選了垂直吊架層板櫃,其位置、高度與間距都是依照住戶的使用習慣調整;層架下方的不鏽鋼複合式置物架,則能夠將盆栽澆透後滲出的水分經由管線排出陽台——這些收納系統皆以不鏽鋼與膠合玻璃製成,兼顧半戶外空間設計所需的耐候性與視覺通透性。儘管收回了原本的外推空間,經過妥善收納,如今陽台可使用的空間卻比過去更加完整而簡潔。
設計師(右一)與李宅李伯伯討論陽台空間的改造項目。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以不鏽鋼與膠合玻璃製成的垂直吊掛層板櫃,兼顧了半戶外空間設計所需的耐候性與視覺通透性。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微小如陽台,在改造過程中更需要精密分工,負責不同工項的師傅們錯開了施作時間,也讓居住其中的人們深刻感受到陽台一點一滴蛻變的過程。團隊廖翊婷回憶起整備過程,說明住戶有許多想法都是在陽台改造的不同階段慢慢浮現,比如鄭宅柯小姐在每個階段都積極提出她對於設計風格與色系的偏好,而李宅李伯伯則是在看著嶄新的植物花架時,終於談起對於植物類型的喜好;而執行團隊也根據這些新想法,不斷對整備內容進行細部調整,更在完成後一個月再次回到撫遠街社區,確認整備後的陽台真正改善了住戶的生活品質。
以不鏽鋼索所拉出的隱形鐵窗,為老公寓陽台建立新的安全防線。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在整備計畫完成之際,李宅李伯伯與廖翊婷分享他的理想陽台生活。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整備完成的一個月後,貓咪胖胖已經很自在地在陽台上觀察世界。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整備計畫的漣漪效應
在計畫實施過程中,執行團隊觀察到兩戶人家室內空間的轉變:鄭宅柯小姐因陽台的開放而重新安排進出動線、著手整理客廳,而原先堆積於李宅角落的雜物則逐漸清空,顯現出藉由微小的整備行動,在既有居住環境裡「好好生活」的可能性。
除了住戶的改變,李宅李伯伯和鄭宅柯小姐也都提到,陽台施工期間街坊鄰居露出好奇的眼光,完工後也收到各種回饋,有人覺得還原後的陽台很漂亮、有人期望自家也可以拆掉傳統鐵窗改成隱形鐵窗、有人詢問工程找誰做的等,這些正面回應也給更新處和執行團隊不小的鼓舞,也表示整備計畫為社區帶來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
「整備計畫的目標是『以小見大』,透過陽台這樣小尺度空間的精緻設計,對內影響室內空間,對外則可以將『打開陽台』的效應延伸至街坊鄰里。」蕭定雄談到計畫的長遠目標,是希望能讓更多的設計師們能意識到陽台的重要性,無論是小單元的老屋翻新時,將這片時常被忽略的空間一併納入規劃,亦或是進行全棟整建維護時,將陽台與建築立面做整合性的全面思考,都是我們樂見對陽台的關懷與轉變。
整備實驗的「打開陽台」對社區立面帶來視覺上的重要變化。
(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如同最細微的雨絲在湖面漾開漣漪,住宅空間整備實驗計畫也希望透過小而美的示範點,喚起偌大都市空間的回應。當老公寓重新「打開陽台」,街道巷弄將成為更舒適的步行空間,而居民向外眺望時,落入眼底的也會是完整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