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文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鐘佳陵、徐菀臨、吳欣融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3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空間活化 / 台北好好生活

士林岩山里社區的新型態社區治理/專訪岩山里聯合服務團隊里長鄭小塔

文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鐘佳陵、徐菀臨、吳欣融

文字大小:

士林岩山里社區的新型態社區治理/專訪岩山里聯合服務團隊里長鄭小塔

編按:岩山里位於臺北湖遺跡與陽明山相接的邊際,同時也連結陽明山與芝山岩生態綠園,其形成的生態廊道是臺北市的生命軸線,里內富含自然生態資源與史地文化景觀,有超過 1/3 的土地使用分區為「保護區」。近年來岩山里透過參與臺北市政府更新處「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計」及臺北都市再生學苑實習社區,逐步帶動社區進行空間改造及議題行動參與。本輯團隊邀請現今同為岩山里聯合服務團隊的里長鄭小塔,與我們分享如何透過岩山里的整體規劃,進而號召居民共同解決社區問題與凝聚社區共識。

岩山里富含自然生態資源及史地人文景觀,藉由多點的串聯發展為綠洲社區,地圖收錄於109年臺北市都市更新處「Open Green臺北市綠生活計畫2.0」成果摺頁中。
(Source: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聯合服務團隊」:新型態的社區治理模式

從小成長於岩山里社區、現今同為岩山里聯合服務團隊的里長鄭小塔,長久關注及參與不同社會議題的文化運動,協助爭取勞工、黑戶移工等弱勢族群權益。談及進入社區及回到岩山里工作的契機,亦來自於自身多年來投入社會運動經驗的反思:「即便為弱勢戶爭取到權益,社區又能運用什麼樣的介面去幫助他們?」鄭小塔認為社會運動發展到最終階段,必須落實到生活層面,對她而言,社區具有搭載人際橋樑和互助網絡的功能。相較於先前多以個案處理的工作經歷,進入到社區工作、競選里長的經驗也讓她深知,惟有建立「團隊」才有可能打破此種社會結構的難題。

現階段岩山里採取「聯合服務團隊」組織運作方式服務里民,鄭小塔提及聯合團隊除了可以鬆綁單一位里長職責綑綁的結構性問題外,在組織運作與分工上,個人也擁有更多的彈性時間,得以協同處理里上事務。而當社區事務並非里的層級可解決時,鄭小塔會與里民一同討論提請市府或更高層級的單位,除了讓里民熟悉公家單位的運作機制與限制之外,更能從中去意識到自身權益與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發性。

現同為岩山里聯合服務團隊的里長鄭小塔,與我們分享參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08年至111年「Open Green台北綠生活計畫2.0」及「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實習社區的經歷過程。(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吳欣融攝影)

岩山仰德 12 巷魚路古道小花園

108 年鄭小塔開始與岩山里里民、志工以「岩山生態文史志工團」為團隊名稱,申請臺北市都市更新處「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計畫」(以下簡稱「OPG 計畫」)。鄭小塔提及,起初計畫發起的契機來自於里民的需求。為期兩年的社區空間改造項目基地——岩山里仰德大道一段 12 巷,為魚路古道的一段。其古地名為石角或石角庄,過往先民即從金山經此巷口將漁貨運至士林販賣。因此,這段古道可以說是乘載了先民經商的庶民歷史。

鄭小塔與我們分享,岩山仰德 12 巷口為垃圾車停靠點,雖有住戶定期打掃清潔,然考量住戶年事已高不堪長期負擔的情況下,里民們向當時的里長鄭小塔反映現況,希望能找到合宜的改善方式。為了進一步了解里民的需求及討論可行的設計方案,鄭小塔開始挨家挨戶拜訪當地的里民進行深入的訪談,除了討論空間環境改善需求外,在訪談過程中,也與家人、臺北市立文獻館開始逐步還原仰德 12 巷口路面兩塊石碑的面貌。

兩年為期的社區空間改造項目,包含重整美化空地、探索石碑價值、翻起石碑及信箱牆的設置。期間岩山里也透過生態與文史走讀體驗及工作坊活動,讓居民透過參與式設計的過程,強化社區參與的積極性。而在計執行期間,除了有 OPG 計畫資源的挹注外,針對巷口的電線桿整理、監視器收整等改善項目,鄭小塔也向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的「市長與里長有約」系統提出申請,改善提案。鄭小塔認為,OPG 計畫提供一個契機,讓社區能有資源可以開始參與行動與改變,而在後續執行的過程中,也因社區的整體規劃考量,需要尋找其他資源一起搭配計畫與整合,進而讓社區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上)(下)圖分別為基地改造前後對比情形,除了簡易坡地整治外,亦運用原地石塊和木板製作擋土牆、種植香草植物來重整美化空間。(Source:鄭小塔提供)

鄭小塔與岩山里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改造點信箱牆換新工作坊活動。(Souece:鄭小塔提供)

岩山里信箱牆的設置除了解決了基地改造前信箱散亂、破舊的問題以外,也與里辦公告欄整合,使得社區資訊能更加集中。(Source:鄭小塔提供)

改造點的石碑原先放倒在地、被柏油與水泥覆蓋,經鄭小塔、岩山里社區居民與專家學者來回的調研與會勘,終於讓石碑的面貌重見天日。(Source:鄭小塔提供)

基地巷口兩處石碑於2022年由臺北市文化局以「石角魚路古道捐提石碑」為名指定為市定古物,其見證早年地方人士募捐鋪設士林連接石角嶺至陽明山魚路古道其中一段道路時的募款盛事。  (Source:鄭小塔提供)

岩山湧泉生態步道

延續 108 年 OPG 計畫的起點與精神,第二期 OPG(110-111年)計發起的緣由亦從里民的問題與困擾出發,改造芝玉路一段 126 號附近的空間。此區域涵蓋許多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景觀,包含魚路古道、石角古道、岩山新村、曹家古厝群,及芝山岩史蹟公園。鄭小塔提及,基地因緊鄰仰德大道一段邊坡,沿途車速快,導致居民及行人通行不便,加上池塘及水圳垃圾棄置、山邊植被雜草叢生的環境,山水帶來部分路基掏空疏洪上的問題。考量居民交通的安全性及美化空間環境的立意,鄭小塔及岩山里決議串聯芝玉路上的三窟湧泉,打造出生態親水步道。

(上)(下)圖分別為芝玉路北段步道改造前後對比情形,改造完後的芝玉路北段步道空間,經樹叢整護、圍籬施作及步道夯實的優化作業下變得更為完善。(Source:鄭小塔提供)

(上)(下)圖分別為芝玉路南段步道改造前後對比情形,改造完後的芝玉路南段步道空間,經由環境清理、步道夯實的作業下變得怡人可親。(Source:鄭小塔提供)

回憶起當時基地空間改造的諮詢過程,鄭小塔與我們分享 OPG 計輔導團隊建議使用的「減法設計」為原則進行空間改造——強調空間的改造並非只有不斷地堆疊與建造,也能透過清理環境讓在地生態自然顯露出來。在計執行期間,岩山社區的居民除了一起動手清除步道周圍林間空地的垃圾和落葉外,也隨著計輔導團隊一同認識沿途植物。而步道的建置工作亦是透過社區鄰里、OPG計成員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同仁,共同參與的學習與行動之一。生態步道以刨土挖溝的方式,分三層不同比例的級配逐層鋪設與夯,此工法可同時兼具地基穩固與排水。

岩山里社區參與清除步道林間空地情景。(Source:鄭小塔提供)岩山里社區參與原生植物生態導覽活動畫面。(Source:鄭小塔提供)岩山里社區一同連動OPG計畫成員及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同仁參與步道夯實作業情景。(Source:鄭小塔提供)

回顧 108-111 年 OPG 計推動的歷程,鄭小塔認為 OPG 計對於自身的幫助與影響,並非只停留於空間環境上的美化,對她而言,空間美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而非唯一能採行的方法,重要的是與團隊及社區里民如何一同參與溝通、解決問題的過程。

社區動能與永續發展

在整合社區事務與推動居民生活凝聚力上,鄭小塔及岩山里團隊在 OPG 計開始前,便已發行「岩山里民報」,以此帶動居民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透過紙本書寫議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利害關係分析,讓里民能以更深層的角度去關注里內重要議題。而在此脈絡之下,後續 OPG 計畫所發展的地圖,也延續了前述運用社區整體的概念來進行里內區位資源的串聯,進而讓居民的生活能有更多元的交集和聯繫。

鄭小塔與我們分享紙本民報有助於里民重複性去閱讀較深度的議題。
(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吳欣融攝影)

本年度是岩山里作為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實習社區的第三年,鄭小塔與我們分享,在第一年和第二年計畫中,主要為讓學員在計期限內進入岩山里社區,探尋並深化可發展的議題與行動;而今年度與 OPG 計結合,參與實習的學員能清晰地按照空間改造項目的階段性步驟參與行動。鄭小塔認為,對未來想參與社區工作的族群而言,臺北都市再生學苑提供了廣泛的社區組織和資源,透過計之間的媒合,讓學員與工作者能進一步釐清進入社區所需要的動能。

今年度岩山里透過岩山里志工與居民、東吳實習生、OPG計畫和都市再生學苑學員以「打開我的大院子」系列工作坊活動,進行大我居將軍宅邸的閒置空間改造。(Source: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社區永續的推動,需要居民的自發行動,與對社區議題的持續關心。」針對社區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鄭小塔進一步指出,最終仍需要回歸到「人」身上。在社區發展的不同階段,除了讓居民參與社區營造活動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居民透過社區整體規劃的討論與思辨過程,去理解行動背後的動機與意義。

岩山里是我家

鄭小塔回憶起參與岩山里 OPG 計、社區事務的初衷,不外乎是透過社區組織的介面與力量,去打開社區居民參與的多種可能性。從鄭小塔所分享的 OPG 計行動歷程,我們看見了岩山里社區議題行動參與發展下所呈現的能動性。採訪團隊進一步跟隨鄭小塔的腳步走訪岩山里社區的基地空間,鄭小塔指出,由於官邸、軍情局在附近的原因,使得岩山里的房屋只能低度開發,對她和岩山里社區居民而言,反而是更能夠透過社區的力量,帶動居民去培養岩山里整體景觀保存的意識。行走期間,鄭小塔以堅定的口吻和我們訴說著未來社區發展的願景,希冀能藉由自身與團隊的力量,帶動岩山社區邁向共好的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