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黃金樺
文章一覽 / 2011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在台北遇見學生時期偶像——黃金樺

黃金樺

文|黃金樺

文字大小:

在台北遇見學生時期偶像——黃金樺

前晚,去聽了由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所辦的荷蘭建築師MVRDV關於接下來要在中山創意基地所展出的「垂直村落」的演講。應該是非常興奮的事,個人在學生時期 就將MVRDV的作品集,做為自己的做設計過程的其中一套聖經。

很欣賞他們試圖將對於都市現象的觀察,透過非常理性及科學性的分析,並以建築設計去為縝密的分析導出答案。十幾年後,自己在建築職業上也歷練了幾年,在自己協同主持的設計團隊的經營裡及商學院MBA的訓練中,似乎也較能將建築設計放置於整體都市社會經濟體運作的架構中。

昨晚,還是一樣enjoy Winy Mass 分享他們在最新的Km3書中所做的對全球都市現象所作的議題建立、研究分析,但是對建築實現這一個階段,就覺得相對天真, 也把很多設計實踐卡通化了。例如,要把都市空間釋放出來,就很圖像式地向把章魚的頭(建築物)往上拉起,其餘的八爪就成了電扶梯等等的空間。?但是個人認為,這釋放出來的空間,如果沒有去好策略去經營的話,空間雖然釋放出來了,但是街上走的行人是否也相對降低了,因為在預設狀況下,大家都想直接進入建築內部空間,人也就直接被帶往已提高的大廳了。


或許透過建築的尺度企圖去解決都市問題,本身就是衝突的。

因為建築設計,即便對都市環境多所呼應,最後還是希望將人拉到建築物的皮層裡面來,那都市裡剩下的空間呢? 綜觀世界上的大城市,倫敦、紐約、巴黎、東京,之所以成為大城市,之所以令人嚮往,是具有高度能量的都市街道空間的存在,是一種在洛杉磯、普羅旺斯、愛丁堡、波隆納,不會有的街道能量 是一種決定各大都市差異性的Street Life。而決定這Street Life的氛圍的,是對於開放空間品質的經營及街道行人的人格特質,還有他們所從事的活動。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城市裡的軟體 (software),建築設計終究成就的是硬體 (hardware)。

在建築內部,難逃成為蚊子館的命運;在建築外部又增加了過剩的未經營的閒置空地。 一個沒有software的hardware終究只是空殼子。硬體只要有錢,有土地,就可以被實現;但是軟體,所需要的,確是時間的累積及繁雜的社經運作及文化的成熟度。如果,一定要說前晚在垂直村落(Vertical Village)上的演講,有甚麼啟發,有甚麼台北可以學習的,是荷蘭建築人的幸運之處,是一個學術界、實務界,跟政府單位一個緊密連結的跨領域合作關係。所以MVRDV雖然是職業建築師,他們同時也在學術界擁有舉足輕重的資源,以在Delft University 任教的環境,創立了 The Why Factory 一個建築思想實驗場。
 

這個實驗場所激發出來的想法,可以不斷激發MVRDV在事務所操作真實的projects以超脫職業框架;同時,對於都市的分析與觀察,又可透過對政府的提案,以政策實質地影響都市環境。在這樣的無藩籬的整合平台下, 建築師的想法,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上,以對的資源,對的工具,創造對的設計實踐!

以上這些想法,是希望大家在看垂直村落的展覽時或演講後,可以有不一樣的啟發。 重點應該被放在,如積木堆疊的fantasy般的Lego模型裡,她對一個「亞洲城市-台北」的意義在哪裡吧!跨領域的溝通不容易,整合的平台也不容易創造,如果一個 Open-minded 的文化沒有成形的話。但是如同Winy Mass 對我的提問所做的解答,"Having Debates Is The Begining Of Innovation"是一個我們都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