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撰文/標線改造台灣路 劉冠頡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里裡外外 / 都市。觀察筆記

《標線改造臺灣路》下篇:國內外案例與臺灣交通未來的走向

撰文/標線改造台灣路 劉冠頡

文字大小:

《標線改造臺灣路》下篇:國內外案例與臺灣交通未來的走向

《標線改造臺灣路》系列篇

村落之聲請到《標線改造臺灣路》的執行人劉冠頡,進行對臺北市路況的觀察,以交通的角度探討都市空間,並參考國內外案例進行一系列的分析。

上篇探討了臺灣目前交通的現況,以及臺北市道路設計的問題,下篇將討論道路設計的解方,並參考國內外案例觀察設計可以更進步的地方,最後探討人本交通的發展。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些交通問題呢?

藉由「行人庇護島」,我們可以更輕易的將號誌拆成多段,讓行人與車輛互相避開彼此的衝突。再來因為庇護島的緣故,讓行人不用一次穿越多個車道,所以就不需要給太長的行人秒數(15秒內可以完成),也可搭配行人觸控號誌,沒有人的時候,車子就可以繼續綠燈。

人車分離號誌設計

左轉與右轉車輛為了等待行人,導致路口回堵(拍攝於市府轉運站旁)

| 臺北大學里的標線改造(低成本的改造)

在交通寧靜區,會使用各種減速手段,其中之一就是「減速彎(Chicane)」,搭配錯位的停車格設計。我們平常觀察駕駛在什麼情況下會減速,就用相同的原理,應用在道路上。

| 韓國的緊起直追(交通改革的黑馬)

韓國十幾年前,交通死亡率與臺灣差不多,但現在是臺灣的一半,他們除了加強執法,還做了什麼呢?

這是韓國首爾弘大商圈的告示牌寫的,這種區域有個特色是,它的車道是「人車共道,行人優先」的設計,這個在臺灣很少有這個概念,臺灣的道路設計非黑即白,意思是:「車只能走在車道上,人只能走在人行道上,行人穿越馬路一定要走斑馬線。」這樣的概念,所以「行人優先的車道」對於臺灣就像是一個未接觸過的領域,「行人可以在道路上隨意穿越」更是一個對大家很衝擊的概念。

「人車共道」是有特殊設計的,就如前一段提到的大學里的減速彎,人跟車能夠同時出現,代表車子的「速度要夠低」,所以在這個區域,會使用各種讓車輛減速的設計。

其他減速參考案例,如澎湖透過鋪設地磚以及製造彎道,來降低車速,以及荷蘭社區的十字路口將路面隆起高程約50公分,來降低社區內車輛的速度。以上都是有效降低車速,創造「人車共道」環境的方法。

荷蘭十字路口將路面隆起高程約50公分,有效的降低社區巷道的路口車速

| 荷蘭的完全道路(自行車(慢車)的兼容設計)

許多國家都有設置自行車道,但通常在路口轉角處就斷掉了,常有與右轉車輛衝突的情況。荷蘭是世界第一個設計出「完整慢車道系統」的國家,不但有了「連續性」,「穿越道」也藉由適當的退縮校正 (距離路緣3~6 m),增加右轉車的緩衝空間與視距。

荷蘭的完整慢車道系統路口(拍攝於烏特勒支)

高雄中山五福路口原始圖

作者自行繪製的高雄中山五福路口慢車道
 

臺灣人本交通未來的走向

| 完整的道路設計指引(管產學三方必須合作)

任何一個交通安全的國家,都有詳細的「說明書」,告訴工程人員如何設計道路。如果沒有,大家就會像無頭蒼蠅般,設計出毫無邏輯、全國不統一的道路,使用路人無所適從。以日本為例,他們有一個組織叫做「交通工学研究会」,荷蘭則有「CROW」,這兩個都有官產學的成員在其中,負責國家道路工程規範的制定。

《平面交差の計画と設計基礎編—計画・設計・交通信号制御の手引—》
 

| 民眾的觀念推廣

推廣道路設計的理念,舉辦道路設計工作坊,讓民眾可以親手畫圖,理解道路設計的邏輯,不限任何年齡層,都可以來參加。如果參加對象主要是兒童,就會用遊戲的方式去引導,從他們的視角讓他們理解街道設計,有一次我們還真的帶孩子們到實際的街道上去畫馬路。

道路設計工作坊活動照片

以遊戲方式帶領兒童理解道路設計

| 未來街道的藍圖

以日本為例,位於大阪的御堂筋就有對2037年的未來想像,是一片全徒步區,而現在他們正著手進行改造。這條路原本跟台灣的許多路一樣,有同向分隔島,後來取消外面的「側道」,改造為自行車與行人的空間。如果臺灣要邁向交通友善的國度,那麼我們一定要先對未來有想像的畫面,比如2030、2040年,臺灣的街道要呈現什麼樣子,這樣我們才有目標,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

日本電視節目介紹御堂筋2037年的未來想像
(參考連結https://www.ktv.jp/news/feature/221003-1/)

御堂筋2022年側車道還在 (來源:Google Maps)

御堂筋2024年人行道已經拓寬出來的 (來源:Google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