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行動育成計畫】二十年後,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家園?

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字大小:

【行動育成計畫】二十年後,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家園?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2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112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如果不是都市更新的改變迫在眉睫,很少人會去主動探求都市更新政策的未來可能性,而本屆兩個團隊正好都站在改變的分岔路口上。當自家被列管公告為須重建的海砂屋,建商進入社區開始接洽時,「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作為社區居民,縱使對於開發方案有疑慮,在一開始的時候卻因為說不清有哪些疑慮,因此無法順利與建商溝通,因此想要籌建讀書會加強都更知識。「稻埕百老匯」團隊的晏廷不希望自家的祖厝因為所有權人變得複雜而日漸衰頹,因此引用英國對於文資信託的概念,希望能夠在以繼承制度為主的台灣實踐文化資產公益信託。

當法律難以適用於每個人身上時,為了改變現況,有些人決心從自身的培力著手,也有人希望能夠參考世界上發生過的其他案例,在台灣尋找其他可能的解方,這些行動因此而開始。

面臨都市更新的社區,為什麼要做軟性的都市再生行動?

「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的智學回想起建商開始進入社區說服居民的時候,由於住戶們大多是第一次接觸都市更新,因此有很多詞彙都是第一次聽見,例如「一坪換一坪」雖然聽起來是簡潔明瞭的說法,但住戶難以判斷其背後的意義,往往等到簽署同意書後才知道背後其實需要符合非常多條件。這樣的知識不對稱,讓居民無法對等地與建商談判,往往只能聽取單方面說法。智學說:「我們真的不是反對都更,只是在想這期間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有一群新隆社區的居民就這樣組織起來,發展成「樂活學苑」組織(目前已經立案,全名為「臺北市中正區樂活新營社區發展協會」),開始共讀都市更新相關的法規與知識。「我們覺得都更一定要有兩個前提才能把它好好做好,第一是要守法合法,但除了一般都更法規外,我們社區被列管為海砂屋,在裁罰基礎下我們有時間上的壓力,也受到很大的損害。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生活』在這裡,我們不會當成商品來買賣這個房屋,希望可以和鄰居互動、生活在這個空間,所以合適的設計、合適的功能、採光、通風都是需要去討論的事情。」智學認為規劃需要加入居民的視角,要有預想未來的眼光,但這些事情都是必須要由住戶與建商討論出來的,否則即使硬體更新了,大家也勢必無法在這裡繼續長居。

2023年線上說明會:學長姐經驗分享——樂活學苑
影片中可看見新隆社區目前的空間情形

自我增能與團體增能,互助走過漫漫長路

提到一開始報名本屆Be a DOER的契機,團隊成員們認為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收穫,是認識更多在臺北市進行都市再生相關行動的人。雖然去年也有參加本計畫,但今年度想要執行讀書會並納入新成員,因此再次報名參加。智學提到,他對於與本屆各團隊的交流印象深刻,雖然大家的行動主題不同,但在交流之中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回頭反思社區的需要。

例如他們與「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團隊及陪伴員其農交流,從對於河川及水道的行動中反思新隆社區,觀察到社區水溝如果清淤並修復幾處的話,可以改善瞬間暴雨所導致的淹水問題。「CUPID CAN」團隊的靖婷在龍口市場所參與的策展,讓他感受到傳統市場的浪漫以及隨著時代所發生的改變,反思新隆未來的社區設計。在與其他年輕團隊的交流時感受到的專業度以及職人精神,啟發了他們未來與年輕人共事的願景。

在這次計畫的實驗行動中,「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舉行了「海砂屋經驗分享增能會」。智學提到,他們特別感謝這次的陪伴員婷姿建議他們以「增能會」這個名稱來辦理活動,由於過去他們想到的名稱是「自救會」,但對於長期處於高壓的住戶而言,會因為看到這個名稱而卻步,因此「增能會」不僅能促進大家的參與意願,且更能表達他們的目標——住戶培力後主動參與都更討論。另外在他們參加由芒草心舉辦的東亞包容城市網絡工作坊時,婷姿也幫他們一起想分享內容,讓內容更具體且能夠與專業者對話。

海砂屋經驗分享增能會,邀請同樣面臨列管海砂屋議題的住戶一同討論。(Source:「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

從一個人、一群人,到串聯多個社區,除了仲介方、開發商、建商、營造方等人的視角之外,「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希望可以促進跨社區的都更居民橫向互助。從「海砂屋增能會」開始,到目前他們已經與大安區臥龍街全家福社區合作,發起舉辦「都更福利社」,將這樣的共學方式延續下去。智學分享,他們未來想要創建全國性的協會,將新北市,或是未來可能會遇見的跨縣市夥伴們一同學習。

推動文資信託入法,需要從喚起地主的意識開始

文化資產保存也是在老城區十分重要的議題,接下來的故事發生在著名的文化資產聚集重鎮——大稻埕。「稻埕百老匯」團隊的主要執行者晏廷,是大稻埕葉晋發商號的第五代。葉晋發商號建物本身於2016年被指定為文化資產,但是當晏廷及第四代的葉宏圖先生想要活用祖先傳下來的老宅,作為推動藝術文化使用時,他們發現所有權太過複雜會讓建物維護變得困難,更進一步地,他們發現大稻埕街上有許多傾頹的老宅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地主時常因為所有權問題太複雜而疏於維護,等到房屋漸漸老舊至無法維修後,家族的人們再協議將其拆除。

對於這些建物所有權人們而言,繼承到所有權複雜的「祖產」時常意味著麻煩,不只難以做實質利用,也需要定期支付修繕費及房屋稅、地價稅,因此對於葉家所提出的永續保存概念也較缺乏興趣。但晏廷認為目前大稻埕還有許多未具文資身份但有文化價值的老房子,在這些建物真正受到再利用之前,建物保存議題極具潛力。因此他們在嘗試過多種保存路徑後,決定以文化資產公益信託作為手段。由於現在台灣還沒有直接的文化資產公益信託相關申請方式,因此他們透過民政局完成產權移轉後,在2022年成功讓葉晋發商號的產權捐出,運營起信託模式。

關於葉晋發商號所運營的信託模式,晏廷分享:「若要讓文化資產發揮價值,達到公益使用,專業受託人就成為十分關鍵的角色。所謂專業受託人可為第三方法人角色,目前已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可向銀行信託管理單位申請,並由地方政府文化資產主管機管審查同意成立,審查機制在於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及每年公益支出回饋比例檢視。而信託管理較財團法人的申請及審查程序較為簡便。」由於這樣多年嘗試路徑的經驗,「稻埕百老匯」團隊在這次的實驗行動中邀請榮芳杰、張崑振教授說明國外文化資產公益信託的經驗,並邀請建物所有權人及大同區居民一同來觀摩。

文化資產公益信託講座,在大稻埕仁安醫院舉行。(Source:「稻埕百老匯」團隊)

在老屋裡發生的多元利用,嘗試活化的新可能

目前葉晋發商號正在作為藝文據點持續營運中,並維持商業販售的用途。為延續原使用內容及轉型,一樓第一進維持店鋪使用,從事商品零售並配合餐飲販售;第二進延伸前進空間的進入穿越天井至第二進空間,延續餐飲空間,並結合劇場、藝文活動展演空間使用;土壟間以(多媒體)展示、劇場或藝文活動空間使用;二樓第一進維持原使用方式作為辦公及會議空間,第二進依現況隔間則彈性運用於展示空間使用或會議空間、劇場、藝文活動展演空間使用。三樓原為住宅空間使用,前段為原有之葉家神明廳祭祀空間,為保留既有之現況及空間特色,再利用方式維持葉家祭祀使用。

最後,「稻埕百老匯」這個團隊名稱代表了他們未來發展的願景。未來他們將會以迪化街北段作為基地,每年舉辦三大主題活動,包括米穀產業的食農文化教育、媽祖生日傳統宗教習俗,以及結合歷史、藝文時尚與動漫元素,促進大稻埕與更多元的藝文產業交流。

文化資產的再利用,讓土壟間成為藝文據點。(Source:「稻埕百老匯」團隊)

歡迎一同加入他們的行列!

提到未來想要連結的對象,「好鄰居都更讀書會」團隊認為由於都更的關係,讓社區居民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如果能有想要在此實驗園藝課、烹飪課等軟性活動舉辦的人們加入的話,能夠促進鄰居們的交流,社區能夠更活絡。「稻埕百老匯」團隊則希望能夠連結想要做建物保存及活化的人們,在經過前幾年對於文化資產制度的建立到管理維護修繕的嘗試過後,他們很樂意分享過去的經驗給目前正在面臨相關問題的保存者。另外,由於永續保存後的下一個課題為永續活化,因此希望能夠邀請對於使用管理維護的制度建立有興趣的人們一同加入。

 

想要聯繫團隊嗎?歡迎私訊官方帳號
FB:台北社造咖
IG:Be a DOER